就这样,在曹绫的巧妙引导下,士兵们的斗志被彻底点燃,他们仿佛忘记了疲惫与炎热,只想着前方那片诱人的梅林。然而,当真正走到那所谓的“十里之外”时,却并未发现梅林的踪迹。但令人惊讶的是,士兵们却并未露出失望之色,反而更加坚定了前行的决心。
“统领,虽然没看到梅林,但我们知道,只要跟着您,无论前方是何种困难,我们都能克服!”一名士兵大声说道。
“对!我们不怕苦,不怕累,只要心中有目标,脚下就有力量!”其他士兵也纷纷附和。
最终,在曹绫的带领下,士兵们按时抵达了长安整军场。曹真早已在此等候多时,他见曹绫带着士气高昂的士兵们归来,不禁大笑道:“侄女,你果然不负所望,竟能效仿武帝爷‘望梅止渴’,士兵们都被你带动得行军神速啊!哈哈哈哈哈,真不愧是我曹家的后代。如果你能是个男儿身,定能更加大放异彩。”
曹绫闻言,微微一笑,回答道:“叔父所言不假,但女儿身也未尝不可为帅为将。昔日王异将军,不也是以女子之身,在马超作乱凉州时,协助守城,立下赫赫战功吗?我相信,只要心中有信念,无论男女,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。”
曹真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,他深深地看了曹绫一眼,心中暗自感叹:这侄女,果然非池中之物啊!
曹真答道:“确实,自马超攻冀城至祁山坚守,王异将军皆有参与,并且散尽家财,犒劳士卒,擂鼓助威,令我军将士士气高昂,最终马超败走西凉,王异功不可没。侄女敬仰王异,确实合情合理。”
将领郭淮进言:“大将军,公主真是巾帼不让须眉,有如此统领,酷似当年王异之勇,又有武帝智谋,真是我大魏之福。”
曹真哈哈大笑,拍了拍曹绫的肩膀说:“如此纤弱的肩膀居然能扛起我大魏的一边天啊!子桓你真是生了个好闺女啊!哈哈哈哈哈!”
曹真如期举行了整军仪式,他命令曹绫带领五千精锐兵马协助郝昭把守陈仓要道,阎盾和将军王生一同修筑陈仓防务,其余兵马并入大将军中军大营,统一调度指挥。
自此,曹绫名声大噪,引发了吴蜀两国的忌惮。
在蜀国的朝堂之上,晨光初破,却难掩一股沉闷与慵懒之气。后主刘禅,年岁尚轻,眼神中透露着几分稚气与未脱的孩童心性,被贴身太监黄皓小心翼翼地搀扶着步入大殿,仿佛每一步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国运。他随意地在龙椅上坐下,打了个哈欠,似乎对这日复一日的朝政并无太多兴趣。
丞相诸葛亮,一身素袍,神情凝重,立于百官之首。他深知,时间的紧迫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,于是,他缓缓展开手中的奏表,声音坚定而有力地向刘禅陈述北伐的重要性:“陛下,北方曹魏,乃我大汉之大敌,其势虽强,然非不可破。吴国石亭之战大捷,此天赐良机,臣请再次点兵北伐,以图兴复汉室,完成先帝遗愿。”
黄皓接过奏表,恭敬地递至刘禅手中,而刘禅只是随意翻了翻,便用那略显稚嫩的声音回应道:“相父,您又要离朕而去啊!朕真的舍不得您。”这话语间,既有对诸葛亮的依赖,也透露出他对北伐之事的不解与畏惧。
此时,李严,这位蜀国的另一位重臣,站了出来,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,既有对诸葛亮的嫉妒,也有对国家未来的忧虑。他缓缓上前,躬身对刘禅说道:“陛下,臣斗胆进言。魏国虽在石亭受挫,但其根基深厚,非一朝一夕可动摇。反观我蜀国,上次北伐已使国力大伤,百姓尚未得到休养生息,此时再动干戈,恐非明智之举。丞相乃国之栋梁,应留在成都,辅佐陛下治理国家,以固根本。”
李严的言辞恳切,直击要害,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,不少大臣点头附和。刘禅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犹豫,他看向诸葛亮,似乎在寻求一个更加坚定的答案。
然而,诸葛亮却只是轻轻摇头,叹息道:“陛下,魏主曹睿,只长陛下三岁,虽年轻却才智过人,已能独当一面,政由己出。而陛下继位五年有余,仍感处理政务力不从心,此乃我辈之过也。兴复汉室,非一日之功,需陛下自强不息,广开才路,亲贤臣,远小人。臣虽愿鞠躬尽瘁,但终究不能代陛下谋事。陛下当以自谋为主,咨询善道,采纳雅言,方能不负先帝重托。”
刘禅听后,嘴角勾起一抹苦笑,他反驳道:“他曹睿聪慧又如何,他有相父吗?朕虽年幼,但有相父在侧,足以应对一切。相父,您就不要再提北伐之事了,多陪陪朕,教朕治国之道吧。”
此言一出,朝堂之上一片哗然。诸葛亮心中五味杂陈,他深知刘禅的依赖与无知,也明白自己肩负的重担。他望向远方,眼中闪烁着坚定与无奈,仿佛已经预见了未来那条充满荆棘与坎坷的道路。而李严,则在一旁冷笑,心中暗自盘算着如何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占据上风。
从此,蜀国的朝堂之上,诸葛亮与李严之间的斗争悄然拉开序幕,两人在北伐与守成之间各执一词,相互角力,而刘禅,则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,蜀国的命运,也因此变得更加扑朔迷离。
侍郎董允,一位以忠诚与智慧着称的官员,缓缓步出队列,向刘禅进言:“陛下,丞相诸葛亮,秉承先帝遗志,誓要北伐曹魏,此等决心,实乃我大汉复兴之必需。请陛下念及丞相之忠诚与辛劳,恩准其再次点兵北伐。且朝中人才济济,侍中、侍郎等皆能辅佐陛下圣裁,丞相可专心于军务,无需分心于朝政琐事。”
刘禅闻言,眉头微蹙,似乎在进行着激烈的内心斗争。片刻之后,他仿佛下定了决心,开口答道:“董大人言之有理,朕即刻下令,准丞相再次北伐曹魏,以彰我大汉之威。”此言一出,群臣齐声高呼:“陛下圣明!”
然而,在这欢庆的气氛中,益州派领袖尚书令李严的脸上却难掩不悦之色。作为与诸葛亮并列为先帝刘备托孤的两位重臣,他深知自己与诸葛亮的权势之争已悄然升级。他担心,一旦诸葛亮北伐成功,其功勋将无人能及,自己的地位也将岌岌可危。于是,他开始密谋,试图寻找机会阻挠诸葛亮的北伐大计。
“陛下,丞相,”李严上前一步,故作关切地说,“臣闻士卒皆在军屯中辛勤耕耘,等待秋收之期。此时若贸然北伐,恐军需难以为继。不若待秋收之后,再行北伐,方为上策。”
诸葛亮闻言,心中已明了李严的用意,但他并未直接点破,只是微微一笑,点头应允:“李大人言之有理,微臣也觉此时非最佳时机。既如此,便依大人所言,待秋收过后,冬季再行北伐。”
李严心中暗自得意,以为自己的计策得逞。他心中暗笑:“诸葛亮啊诸葛亮,你虽有经天纬地之才,却也不得不屈服于这自然界的法则。冬季行军,粮草运输不便,看你如何取胜魏国!”
然而,一旁的姜维却对李严的阴谋洞若观火。他望着诸葛亮那深邃的眼神,心中充满了敬佩与不解:“丞相何等高人,李大人那点小心思岂能瞒过您?只是,您为何还要答应他呢?”
诸葛亮轻轻摇动手中的羽扇,目光远眺,仿佛穿透了时空的阻隔,看到了更远的未来:“姜维啊,你不懂。先帝在世时,李严尚能与我并肩作战,共克时艰。如今天子年幼,朝纲不稳,人心浮动。李严为保自身权势,不惜行此下策,实乃可悲可叹。但我等身为臣子,当以大局为重,个人恩怨暂且放下。至于北伐,我自有妙计,定能克敌制胜。”
姜维闻言,心中释然,却也更加坚定了跟随诸葛亮北伐的决心。他默默祈祷,愿北伐之路虽坎坷,却能终成大业,以慰先帝之灵,兴复大汉之基。
姜维叹息道:“希望北伐一切顺利吧!”
在吴国繁华的都城之中,夜幕低垂,星辰点缀着天际,而朝堂之内,却是灯火辉煌,欢声笑语不绝于耳。石亭之战的大捷,如同春风般吹散了吴国上下的阴霾,带来了一片欢腾的景象。孙权身着华服,面带春风,步入金碧辉煌的大殿,他的眼中闪烁着对胜利的喜悦与对未来无限的憧憬。
大殿中央,早已备好了盛大的宴席,专为表彰石亭之战的功臣而设。乐声悠扬,舞女们轻歌曼舞,为这场盛宴增添了几分柔美的色彩。
孙权缓缓行至大都督陆逊面前,手中高举金樽,眼中满是赞赏与感激:“伯言,你真是我东吴的瑰宝,石亭之战,你以非凡的智谋与胆识,让强大的魏国也为之颤抖,曹休将军更是因你而陨落,此等战绩,足以载入史册,光耀千秋!哈哈哈哈。”
陆逊,这位被誉为东吴智囊的将领,面对孙权的赞誉,依旧保持着那份惯有的谦逊与淡然。他轻轻接过孙权递来的酒杯,微微一笑,声音温和而坚定:“主公言重了,石亭之战的胜利,非我一人之力所能及。周舫将军的诈降之计,如同神来之笔,让魏军防不胜防;而我军的将士们,更是英勇无畏,拼死杀敌,方能有此战果。我不过是遵循兵法,顺应时势,尽我所能罢了。”
一旁,绥南将军全琮闻言,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,他上前一步,拱手道:“大都督太过自谦了。若非大都督亲临前线,洞察秋毫,随机应变,那场与贾逵军的激战,我们未必能全身而退。当时,我军已深入敌境,将士们疲惫不堪,而敌军援军又至,局势危急。是大都督设下伏兵,巧妙迷惑敌军,才使得我军得以安全撤退,此等智勇双全,非我等所能及。”
孙权听罢,连连点头,眼中满是欣慰与自豪:“全琮将军所言极是,若非伯言,孤岂能于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,保住荆州之地?如今,又是在伯言的运筹帷幄之下,孤方能在石亭之战中全胜曹休,巩固了我东吴的基业。伯言,你为我吴国所立的不世之功,孤铭记于心,感激不尽!”
陆逊闻言,再次躬身行礼,语气诚恳:“主公厚爱,伯言铭感五内。然,三国鼎立,天下未定,各国皆有名将能臣,我吴国亦需居安思危,继续努力,方能在这乱世之中立于不败之地。臣愿继续为主公分忧,共谋强国之道,以报主公知遇之恩。”
孙权闻言大笑,拍案而起:“好一个共谋强国之道!伯言有国士之风,孤得卿,如虎添翼。卿不负我,孤定不负卿!来,让我们共饮此杯,为吴国的未来,为天下的太平,干杯!”
随着孙权的号令,大殿内顿时响起了一片欢腾的干杯声,酒香四溢,笑语连连,吴国的君臣们在这一夜,共同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辉煌。
突然,贺齐拿出一众将领联名草拟好的劝进奏表递给孙权。
孙权接过奏章,目光扫过那密密麻麻的字迹,心中五味杂陈。他沉默良久,终于开口,声音中却难掩一丝无奈与忧虑:“你们这是害苦了孤王啊,此举是将孤置于火炉之上啊!刘备,自称汉室后裔,称帝尚有几分道理;曹丕,虽受禅让,却也非全然无争议。而我江东孙家,世代为汉臣,贸然称帝,岂不是逆天而行,自寻死路?天下英雄豪杰,岂会坐视不理?孤岂能因一己之私,陷江东于万劫不复之地?”
然而,老臣张昭却站了出来,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,似乎要打破这沉闷的空气:“主公此言差矣!刘备之血脉,世人本就多有质疑;曹丕之禅让,更是迫于形势,非汉献帝真心所愿。此二人称帝,尚且有诸多非议,主公何惧之有?况且,乱世之中,实力为王,魏蜀既已立国称帝,我东吴岂能甘居人后?想当年伯符将军雄心壮志,誓要一统天下;主公您如今坐断东南,一统江东,国力鼎盛,继承父兄遗志,称帝又有何不可?”
张昭的一席话,如同重锤般击中了孙权的心房。他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,心中的那份膨胀与欲望开始迅速膨胀。孙权开始动摇了,他看向那些期待的目光,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权力诱惑。于是,他做出了决定,着手准备称帝之事,同时,也拒绝了来自蜀国的联合伐魏文书。
陆逊,这位智勇双全的大都督,站在一旁,目睹了这一切。他的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忧虑。他深知,此时称帝并非明智之举,只会让东吴陷入更加复杂的局势之中。他多次向孙权进言,力陈利害,希望孙权能够继续与曹魏竞争江北,同时答应与蜀国联合伐魏,以图大业。然而,孙权已被称帝的欲望冲昏了头脑,对陆逊的忠告置若罔闻,一封封奏章被无情地退回。
陆逊望着那些被退回的奏章,心中满是苦涩与叹息。他深知,自己无法改变孙权的决定,只能默默承受这份无奈与失望。“主公啊!你糊涂啊!”他在心中默默呐喊,“兵法有云,广积粮,缓称王。你如今好大喜功,只顾眼前之利,却忘了长远之计。何时才能真正进军中原,实现一统天下的宏图大业呢?”
在曹魏的西北边陲,陈仓之地,寒风渐起,霜降已至,万物似乎都笼罩在了一层淡淡的忧愁之中。这里,正是曹魏与蜀汉之间紧张对峙的前沿阵地,而陈仓的防务工事,则成为了双方暗自较劲的关键所在。
阎盾,这位被委以重任的防务副指挥,每日穿梭于工地之间,眉宇间紧锁着化不开的忧虑。他深知,陈仓的安危,直接关系到整个曹魏北疆的稳固,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。然而,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,城墙的修建进度却远未达预期,这让他倍感压力。
城墙之下,工人们挥汗如雨,却难以抵挡自然的严酷考验。陈仓附近的沙土,粒大质松,难以直接用于筑墙,即便是经过工匠们的精心糅合,也仅能勉强堆砌起不足二十尺高的城墙。这堵墙,在阎盾眼中,宛如一座脆弱的屏障,随时可能被敌军的铁蹄踏碎。
一日,曹绫公主亲临工地视察,她身披轻甲,英姿飒爽,却也难掩对城墙质量的忧虑。她手持石刀,轻轻敲击着城墙,只听“噗嗤”一声,石刀竟轻易穿透了墙体,留下一片灰尘和公主惊愕的面容。
“王将军,这城墙已经修筑一月有余,为何还如此不堪一击?”曹绫的声音中带着几分严厉,她的目光如炬,直视着主事王生。
王生面色尴尬,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,他连忙躬身请罪:“公主殿下恕罪,小人定当加倍努力,督促士兵们加紧修筑,力求早日完成任务。”
阎盾在一旁叹了口气,他深知王生的难处,也明白这并非人力所能轻易改变的现状。“陈仓之地,风土特异,沙土粒大且松散,实乃筑墙之大忌。我军工匠虽已竭尽全力,但终究难以克服自然之难。”
曹绫拾起一把沙土,仔细端详,那粗糙的颗粒仿佛在诉说着筑城的艰辛。“也不怪你们,”她轻叹一声,“秋风已起,冬日将至,这风土如此,确实高墙难筑。”
郝昭将军,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,也忍不住摇头叹息:“如此城墙,若遇蜀军铁骑,只怕瞬息之间便会被冲破。我等虽有心守土,奈何天时不利,人心易散啊!”
曹绫听到铁骑,突发奇想:依据地理知识,此时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便会经常出现恶劣的冷锋天气。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之上的黄土高原渭水一带,每当冷锋过境时,南来的暖湿气团被迫抬升,再加上地势高峻,加剧了冷空气的强度,故而在抬升暖湿气团时造成阴云密布,气压梯度加大,出现以北风为主的大风天气,并使气温迅速下降。而冷锋过境后,该地区又被冷气团所占据,其较高的地势,使气温进一步下降,天气骤冷,天寒地冻,在这种气象和天气条件下,极易结冰封冻。
夜幕低垂,陈仓的天空被厚重的阴云紧紧包裹,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不仅是寒风,还有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。曹绫站在营帐前,凝视着远方模糊的天际线,心中却是一片清明。她转身对身旁的阎盾说道:“副指挥,你看这连日来的阴云,夜间必有大风,且定是北风,届时天寒地冻,正是我们筑城的好时机。”
阎盾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疑惑,随即又亮起光芒:“公主殿下此言何意?莫非您已有良策?”
曹绫微微一笑,解释道:“我们何不利用这自然条件?当北风骤起,便令士兵们运土泼水,直至天明。水遇寒则凝,土与冰结合,将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冰土城墙。如此,既可解决沙土松散之困,又能加速筑城进程。”
阎盾听后,眼中满是钦佩之色,他激动地拍了拍手:“妙哉!妙哉!公主殿下真是智勇双全,此计若成,我陈仓防务将无忧矣!”
随即,阎盾召集了王生及众将领,将曹绫的计策详细告知。众人听后,无不拍手称快,纷纷表示愿意全力配合。
“即刻传令下去,让所有士兵做好准备,一旦北风起,便立即行动!”阎盾的声音坚定有力,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。
夜幕降临,北风如约而至,带着刺骨的寒意,呼啸着穿过营地。士兵们按照计划,纷纷行动起来,有的搬运沙土,有的提桶泼水,忙碌而有序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一层薄薄的冰层开始覆盖在沙土之上,渐渐地,这座由冰与土共同构筑的城墙,在寒风中悄然崛起。
次日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,照耀在这片土地上时,一座银装素裹、晶莹剔透的“冰城”赫然出现在众人眼前。它虽非砖石所砌,却更显坚固与冷峻,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奇迹,守护着这片土地。
曹真奉命巡视陈仓防务,当他看到这座冰城时,不禁停下了脚步,眼中闪过复杂的情绪。他缓缓走上城墙,伸手轻触那冰冷的表面,感受着其中蕴含的坚韧与智慧。
“这…这是何人所为?”曹真的声音中带着几分震撼与不解。
阎盾走上前来,恭敬地答道:“此乃公主殿下之智谋,利用北风起时的天寒地冻,运土泼水,一夜之间筑成了这座冰城。”
曹真闻言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看到冰城,回忆涌上心头 。
当年曹操远道驱兵渭水与马超对峙,因长途跋涉,安营扎寨未稳,就屡屡被马超的西凉军打败,兵力损失惨重。曹操为保存实力,防备马超的连连偷袭,于是命令曹军将士取渭河沙土修筑营寨大墙,但因沙土粒粗屡筑屡塌,无法筑成高大的防范寨墙,曹操因此苦恼而忧心如焚。
此时,娄圭求见曹操,献上了一条退马超的良策,他说:“连日来渭水一带阴云密布,夜间必刮北风,倘若北风一起定会天寒地冻。当风起之后,令士兵运土泼水到天亮,天明之时,一座坚固的冰土城就会建成。”曹操言听拍手叫好,并依计而行,于是令士兵运土泼水,一夜之间一座白色的“冰城”营寨果然筑成。第二天,马超率兵又前来攻打营寨,马超及部下来到“冰城”下一看,都大为震惊。冰城险峻光滑,西凉兵久攻不下,损失也相当严重,官兵士气低落,军心开始动摇。此时、静候在“冰城”内的曹军待机冲出营寨,一举击溃了马超的西凉军,最后得以胜利。
曹真仰天大笑:“天助我大魏啊!我这侄女曹绫现在是越看越像武帝曹孟德啊!居然效仿先帝筑好了冰城,真是年少有为啊!”
阎盾感叹:“绫儿上学时便是精通地理,现在也是活学活用了,这冷锋是学明白了。佩服佩服!公主,你真是个好领导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