暗流涌动
暮色沉沉,阴云密布,脱欢立于鞑靼军帐前,冷峻的目光穿透苍茫夜色,投向远方。寒风呼啸,军旗猎猎作响,帐外将士们身披重甲,肃立待命,气氛凝重而压抑。
“报!”一名斥候快马加鞭而来,翻身下马,单膝跪地,“启禀大汗,明军似乎有按兵不动的迹象,于谦已派人暗中查访我部动向。”
脱欢微微眯起双眼,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。他缓缓转身,踱步走进军帐,帐内烛火摇曳,将他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。他伸手拿起案几上的酒盏,轻抿一口,目光落在悬挂的地图上,那上面,瓦剌与大明的边境线蜿蜒曲折,如同一条随时可能爆发冲突的导火索。
“哼,于谦倒是谨慎。”脱欢低声自语,声音中带着一丝不屑,“不过,这正合我意。也先那蠢货,以为我会坐视他壮大势力?我倒要看看,这次他如何应对大明的怒火。”
正说着,帐外传来脚步声,一名将领匆匆入内:“大汗,各部族首领已到齐,正在议事厅等候。”
脱欢放下酒盏,整理了一下衣袍,大步走向议事厅。厅内,各部族首领围坐在一起,议论纷纷。见脱欢进来,众人立即安静下来,纷纷起身行礼。
脱欢在主位坐下,目光扫视众人,沉声道:“众将士们听令,没有我的命令,不准轻举妄动!如今局势复杂,大明与瓦剌之间一触即发。但我们鞑靼,切不可卷入这场纷争,更不能擅自行动。”
一位部族首领忍不住开口:“大汗,为何要如此谨慎?我们鞑靼兵强马壮,若此时出兵,说不定能在这场乱局中分得一杯羹。”
脱欢目光如炬,看向那首领:“糊涂!你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也先野心勃勃,妄图统一草原各部,他此次在边境滋事,分明是想挑起大明与我们的战争,好坐收渔翁之利。我们若贸然出兵,正中他的圈套,不仅会让我鞑靼陷入万劫不复之地,还会让草原再次陷入战火,百姓生灵涂炭。”
众人听了,皆是一愣,随即纷纷点头表示赞同。但仍有一人面露疑虑:“大汗,可万一明军误以为我们与瓦剌勾结,转而攻打我们,那该如何是好?”
脱欢冷笑一声:“所以,我们更要按兵不动,静观其变。同时,派人密切关注大明和瓦剌的动向,一旦有机会,我们再出手。而且,我已安排人手在大明内部散布谣言,让他们朝堂纷争不断,自顾不暇。”
众人恍然大悟,对脱欢的谋略深感佩服。
另一边,在大明朝堂之上,关于战与和的争论仍在继续。朱祁钰看着下方争吵不休的大臣们,眉头越皱越紧,心中烦躁不已。他既担心贸然出兵会引发更大的战乱,又害怕不出兵会被天下人耻笑,损了大明的威严。
“陛下,于谦此人居心叵测,万不可信!”张伦仍在不依不饶地弹劾,“他拖延战事,分明是在为瓦剌争取时间。若陛下再不决断,恐怕悔之晚矣!”
于谦挺身而出,神色坚定:“陛下,臣对天发誓,绝无二心。如今局势复杂,我们必须谨慎行事。若陛下愿意,臣愿亲自前往瓦剌,查明真相,化解这场危机。”
朱祁钰看着于谦,眼中闪过一丝犹豫。就在这时,一名太监匆匆上殿:“陛下,边关急报!瓦剌军队似乎有集结的迹象。”
朝堂瞬间安静下来,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朱祁钰身上。朱祁钰深吸一口气,沉声道:“众卿家,先退下吧。此事容朕再做考虑。”
退朝后,于谦回到家中,心事重重。他深知,此时的局势如同走钢丝,稍有不慎,便是万劫不复。他的家人见他愁眉不展,纷纷上前询问。于谦强颜欢笑,安慰家人:“无妨,只是朝堂之事有些棘手,待我解决了,便无大碍。”
深夜,于谦独自一人在书房中,对着地图苦苦思索。突然,窗外传来一阵细微的响动。于谦警觉地起身,打开窗户,却只看到一片黑暗。他心中疑惑,莫非是自己多心了?
然而,他不知道的是,暗处,一双眼睛正紧紧盯着他的一举一动。这双眼睛的主人,正是脱欢派来的密探,他们要时刻关注于谦的动向,以便脱欢能更好地掌控局势。
与此同时,在瓦剌的营地里,也先得知大明朝堂上的纷争后,哈哈大笑:“没想到,脱欢那家伙还真有两下子。看来,大明内部已然乱成一团。传令下去,各部加紧操练,随时准备应对大明的军队。不过,在我没有下令之前,谁也不准擅自行动。我倒要看看,于谦能耍出什么花样!”
夜色渐深,大明、鞑靼、瓦剌三方,各怀心思,暗流涌动。一场更大的风暴,正在酝酿之中,而于谦,将如何在这错综复杂的局势中,为大明寻得一线生机,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。